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1994)指出:“企业管理的本质不在于技术与程序,而在于使知识有效。”在知识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企业依靠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代表了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也是企业成功与否的标志。
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文化越来越多元化,知识分工越来越普遍,没有人或组织能够获得所有生产、经营所需的知识,每个人只能沿着特定的专业方向获取知识的一小部分,由于个人或组织自身所能掌握和开发的知识有限,因此,企业必须借助外部组织的知识协同,共同完成任务。
发展知识管理
20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美国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博士提出“知识工人”和“知识管理”这一概念。德鲁克在20世纪80年代后发表了大量有关知识管理的论文,提出未来典型的企业将会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由来自同事、客户和上级的大量信息、独立决策和自我管理的专家组成。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托马斯. H.达文波特是美国波士顿大学信息系统管理系的教授,他提出了知识管理与知识管理模式这两个阶段。同时,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宇次郎博士质疑西方管理者和组织理论家们片面强调技术管理而忽视隐藏知识,并对其区别进行了系统讨论。
2 l世纪初期,卡尔·爱立克·斯威比博士是一位瑞典企业家和企业分析家,他把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
知识协同发展
Knowledge mangement杂志的前主编 Karlenzig首先把知识和协作结合起来,提出了知识协作的概念。他认为,知识系统是组织战略的一种方法,它能动态地将内部、外部系统、业务过程、技术和关系整合起来,使企业的绩效更大化。
知识协作是广义协作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知识资源的共享、传递、互动,除了按照工作任务、流程、角色等进行协作。
知识协作是知识管理的第三个阶段,一阶段是数据和信息传递,第二个阶段是知识共享/隐性知识管理,第三个阶段是知识协作。
在张中辉的定义中,知识协作是知识资源的核心,通过各单位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相互制约而创造出知识资源,从而使组织整体功能大于独立单位功能之和的知识协作效应。从定义上看,知识合作强调知识资源是知识资源的核心,知识资源包括知识对象(如专利、产权、系统等)以及知识对象(如人、团体、组织等)。同时,知识协作必然通过知识资源间的知识联系而实现,知识协作效果的强弱取决于知识联系的强弱。
学术研究:
随着知识合作概念的出现,许多学者对此展开了研究。
Anklam指出,知识管理协调发展就是知识协作。知识协作通过实践社区、学习社区、兴趣社区、目标社区来实现知识协作与互动。
孙强指出,知识协作是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通过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整体联合作用,从而达到1+1>2的效果。
协同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内部各部门或人员联系起来,整合组织内部知识资源,协调组织内部各系统,使之长期合作,从而实现知识管理目标。
柯青、李刚指出,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方法与技术在协作商业环境中的创新应用,实现企业内外知识资源的协同管理与运营。
熊李、孙友霞认为,要解决知识管理中的复杂问题,应该把协作理论引入到知识管理领域,以实现知识管理的更大效益——协作知识管理。
知识协作概念模型由李丹和范志平提出。知识合作是知识创新的目标任务。知识协作过程包括四大要素:知识协作主体、知识协作媒介、知识协作对象、知识协作情境。深入研究这些要素有助于提高企业协同效应。
战洪飞建立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协同知识管理系统,为分散企业员工与客户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知识交流与共享工具。
丁金等提出一种复杂的知识互联网模型,运用复杂互联网方法对知识互联网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知识存量落后的互联网会缩短与先进互联网之间的距离,而选择中心和中介主体则是促进知识快速流动的有效手段。
通过对现有文献中有关复杂社会互联网建模的研究,杨波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结构和主要策略行为的动态耦合模型—— STC模型。
从知识管理到知识协作,人们经历了知识传递、共享和协作三个过程。
知识协作不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知识共享,更强调企业内外知识的交流和协作,提高企业知识协同效应,提高社会知识协作效应,创造社会价值。
想要做好知识管理,可以使用 Baklib的知识管理工具。
Baklib是一个专业的知识库,帮助中心,产品手册制作平台,可以轻松解决产品的售后和知识管理问题。
知识管理和知识协同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创新成败的关键。因此,企业要做好知识管理,才能实现知识的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