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点分析 中国工业管理软件如何突围-上篇-by云质信息QMS质量管理咨询与培训院研究报告

中国工业管理软件如何突围-上篇-by云质信息QMS质量管理咨询与培训院研究报告

1 前言 1.1 概述 近年来,中国在To C的软件赛道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     前言

 

1.1    概述

 

近年来,中国在To C的软件赛道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甚至是生死存亡的To B 软件上,与国外的差距非常巨大。令人吃惊的是,从企业到国家层面,国外还在不断加大信息化的投资和加强扶持政策,试图在本次工业革命中继续保持绝对领先和主导,甚至可以随时绞杀竞争对手。

 

本文通过对MES的前世今生,以及以西门子和SAP为代表的国外软件巨头收购、发展历史和工业管理软件自身特点的研究,探索中国企业的工业管理软件的突围之路。

 

1.2    范围

 

本文讨论的软件范围限于工业管理软件,如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HCM(Human Capital Management),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WMS(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APS (Advanc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QMS(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MOM(Manufacturing Operations Management)等。

无论是制造企业升级,工业4.0还是智能制造,都离不开MES(MOM),因此我们将以MES(MOM)为例子进行话题展开。

 

下面软件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系统软件,如windows,Linux,IOS等。

企业工具类软件,如,CAD,CAE,CAM,EDA等。

以及嵌入式及其它软件。

 

 

 

2     MES(MOM)的由来

 

2.1    普渡大学提出PERA

 

1989年,在普渡大学 Dr.Theodore J. Williams指导下,为CIM(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提出了PERA(Purdue Enterprise Reference Architecture)5层模型,并于1992年出版发表,该模型后被ISA95所采用。

 

2.2    AMR是什么组织?

 

1986年,Tony Friscia成立了名称为先进制造研究股份有限公司(Advanced Manufacturing Research, Inc. 简称AMR,百度百科把AMR翻译成美国先进制造研究机构,美国对公司名称没有太多的限制,这其实是一家以盈利为目的私人咨询公司)。

 

1990年,AMR提出了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制造执行系统)概念,并期望这样的系统能够实现即刻就用off-the-shelf software to manage plant execution),过了30年,事实证明这个想法太乐观了,且该公司更多的业务是在供应链研究而非MES研究。

 

2009年,在AMR分析师人数达到40人左右,年销售额为4千万美金时,被年销售额为12亿美金的Gartner以6千4百万美金收购。

 

2.3    MESA组织成立目的

 

1992年,MESA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Solution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也被称作MESA International) 成立。
MESA 主要发起者有(图1):

图1,MESA主要发起者

 

该组织尽管是非盈利社区,但其成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会员的商业利益服务。

该网站的第一个新闻就是西门子的产品推介广告。不能否认MESA对企业生产制造信息化方面做的工作,但也应当认识到,他们更关注的是这些MES服务商的企业利益。

他们强调— MES是对整个车间制造过程的优化,而不是单一地解决某个生产瓶颈。

下文的研究报告中,大家会发现他们做的和他们宣传的相矛盾。

 

2.4    ISA的历史

 

1945年,Instrument Society of America 美国仪器协会成立。

2000年,更名为Instrumentation, Systems, and Automation Society 仪器、系统和自动化协会。

2007年,更名为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utomation 国际自动化协会。

 

1995年,MES相关的标准ANSI/ISA-88,简称S88,被批准。

2000年,基于ISA-88,开始陆续发布的ANSI/ISA-95标准,之后成为IEC/ISO62264国际标准,我国也采用该标准,发布了GB/20720。

该组织是非盈利协会。

 

2.5    ISA对MOM的定义

 

ISA-95重新定义MES为MOM(Manufacturing Operations Management)。

MOM主要包含了四大部分:

生产运行管理(Production Operations Management)

实验室(质量)运行管理(Laboratory (Quality) Operations Management)

维护运行管理(Maintenan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库存运行管理(Inventory Operations Management)

以及其它支持项目,如安全管理,信息管理,文件管理,法律合规管理等。

 

应该认可ISA对于MES/MOM的贡献,ISA88,ISA-95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但未来的路还很长。

如果我们把MES/MOM比喻为一篇优美的文章的话,可以说ISA88,ISA95仅仅只是字母表而已。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现在所指的MES应该与MOM的含义类似,不用太纠结于名称。

 

 

3     市场分析

 

3.1    全球工业管理软件现状

 

3.1.1    部分软件全球销售额

 

  • 2017年,CRM全球销售额为395亿美元。
  • 2017年,HCM全球销售额为200亿美元。
  • 2017年,客户关系管理软件Salesforce 一家企业全球销售额为80多亿美元。

 

3.1.2    MES全球销售额及与其它产品销售额比较

 

2017年,MES全球销售大约是92亿美元。

图2,CRM,HCM,MES及Salesforce销售对比

 

由2017年数据可看出,MES软件销售额:

是CRM销售额的四分之一。

是HCM的销售额的二分之一。

略高于客户关系管理软件Salesforce一家企业的销售额。

 

3.2    全球主要MES服务商

 

Siemens AG (Germany) ;

ABB Ltd (Switzerland) ;

Emerson Electric Co. (US)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US) ;

Applied Materials (US) ;

SAP SE (Germany) ;

Werum IT Solutions GmbH (Germany) ;

Rockwell Automation, Inc. (US) ;

 

在中国,大约有500~1000家MES企业。
至于全球,至少是1000家以上。

 

3.3    国际企业巨头的行动

 

以西门子和SAP为例,看一看他们对工业管理软件的重视程度。

 

3.3.1    西门子在转型

 

3.3.1.1      西门子的收购

 

从2001年至2016年,15年间,西门子收购软件企业大约20家。

 

2001年,收购意大利ORSI,1982年成立,360名员工,年销售额约2.8千万欧元,MES厂商;

2003年,收购比利时Compex,108名员工,年销售额约1千万欧元,食品行业MES厂商;

2006年,收购美国Berwanger,1993年成立,185名员工,石油化工行业MES厂商;

2007年,35亿美元收购美国UGS,该公司历史起始于1963年,是西门子PLM的基础;

2008年,收购过程工业数字工程软件德国innotec;

2009年,收购法国Elan Software Systems公司,60名员工,生物和制药行业MES厂商;

2010年,整合Simatic IT;

2011年,收购巴西Active Tecnologia em Sistemas de Automação公司,生物和制药行业MES厂商;

2011年,收购美国公司Vistagy,1991年成立,公司主要产品是FiberSIM, SyncroFIT, Quality Planning Environment, Seat Design Environment;

2012年,收购德国IBS AG,5年前第一次收购没成功,1982年成立,200名员工,质量管理软件,MES重要功能之一;

2012年,收购德国Perfect Costing Solutions GmbH,50名员工,成本管理解决方案公司;

2012年,收购法国Kineo CAM,2000年成立,从事计算机辅助运动软件公司;

2012年,收购比利时VRcontext International S.A. 2000年成立,3D仿真可视化公司;

2013年,收购比利时LMS International,大约1200员工,年销售额1.6亿欧元,机电仿真软件、测试系统及工程咨询服务的公司;

2013年,收购德国TESIS PLMware,1988年成立,用来实现PLM与ERP,MES,CRM和SCM连接公司;

2013年,并购英国APS厂商Preactor,高级排程软件,1992年成立,70名员工,APS是MES较重要功能;

2014年,收购美国Camstar公司,1984年成立,250名员工,MES厂商;

2014年,西门子主导开发的Simatic IT MES解决方案,也全部被并入Siemens PLM团队;

2014年,搭建跨业务新数字化服务平台Sinalytics;

2015年,推出工业云服务项目MindSphere平台;

2016年,以9.7亿美元收购美国CD Adapco,1980年成立,900名员工,年销售额2亿美元,在流体分析等领域有独到竞争优势的CAE软件供应商;

2016年,收购美国Polarion公司,2004年成立,第一个基于浏览器的应用程序生命周期管理(ALM)企业解决方案;

2016年,收购英国3D打印公司Materials Solutions,2006年成立;

2016年,以45亿美元收购美国Mentor Graphics,1981年成立,EDA三大巨头之一。

 

3.3.1.2      西门子收购总结

 

  • 在所列出的被收购20家工业软件公司中,7家美国公司,4家德国公司,英国和法国各2家,由此看出美国在工业信息化方面遥遥领先。

 

  • 其中一共找到13家有成立时间的,从成立到被西门子收购平均时间为6年,工业软件是一个马拉松赛道。

 

  • 其中8家公司的产品与MES相关,找到5家有成立时间的,从成立到被收购平均时间为6年。

 

  • 工业太复杂,一个MES不可能满足全部客户的需求。西门子在生物和制药行业就收购了两家MES,还收购了一家质量管理软件公司和高级排程软件公司。

 

  • 西门子的软件系统大部分依靠收购而非自己开发。

 

  • 西门子的主要工作是整合,做平台。

 

  • 西门子在2001年开始收购MES 企业,在收购5家MES企业后,分别在2012年和2013年又收购了只做质量模块和排程模块的公司,这两家企业都只做MES模块中的单一功能。市场并不会按照由这些大企业组成的利益机构MESA所一再强调的那样,MES应该对整个车间优化,而不是单一解决某个瓶颈。顾客认可了这两家公司,西门子收购IBS后,也单独出售质量管理模块。

 

3.3.1.3      西门子出售硬件记录

 

2005年,西门子付给明基2.5亿欧元出售移动电话业务;

2007年,以114亿欧元出售威迪欧汽车电子业务;

2013年,以8.65亿美元出售水务部分部门;

2014年,以38.5亿美元出售博世西门子家电给博世;

2016年,12亿欧元出售欧司朗全部股份;

2017年,剥离机械驱动业务归于Flender GmbH,最终目的是将其出售;

 

西门子的确重视未来的数字化工厂。

 

3.3.2    SAP收购了多少家?

 

从1996年~2017年,21年间,SAP大约收购了56家软件企业,如:

 

1996年,收购零售解决方案公司Dacos;

2005年,收购企业制造智能和协同制造软件供应商Lighthammer Software Development Corp.;

2006年,收购按需供应商关系管理(SRM)软件公司Frictionless Commerce Inc.,后来成为SAP采购解决方案;

2008年,收购提供集成制造业务解决方案公司Visiprise, Inc. ,由此SAP为离散制造业客户提供Perfect Plant战略;

2010年,收购美国企业管理和移动软件领域的领导厂商Sybase Inc.;

2012年,收购Ariba Inc.一个基于云计算的社区;

2015年,收购在互联网上自动发布工作和实习的法国SAAS公司Multiposting;

 

3.3.3    其它国际巨头正在由硬转软

 

如今,西门子不再是一个完全由硬件组成的巨无霸。西门子成为仅次于SAP的欧洲第二大软件商,以及全球前十大软件商,拥有当前世界品类覆盖最全面、综合竞争实力更强的工业软件体系。

 

而SAP也变得非常庞大,产品包罗万象,不是用一款产品打天下。

 

其它国际巨头也在进入工业软件行业,除了自己开发,也采取收购策略,只是没有西门子如此激进,如施耐德,GE,霍尼韦尔,罗克韦尔,ABB,达索等。

2014年,在霍尼韦尔22000工程师中,50%的人从事软件工作。

 

3.4    主要工业国家对制造业的规划

 

3.4.1    主要工业国家的规划

 

按时间顺序

 

  • 英国

2008年,高价值制造(HVM)

2016年,英国工业2050战略

  • 美国

2011年,政府方面,开始关注先进制造。而后,连续出台各种报告和政策,到目前为止,还在不断推进。

 

2014年,工业互联网联盟 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 (IIC) ,由企业AT&T, Cisco, General Electric, IBM 和 Intel 发起。

 

  • 欧盟

2013年,启动地平线2020,该计划包括“社会挑战”、“科技卓越”和“工业领先”,预算总额800亿欧元。

 

  • 德国

2013年,工业4.0

 

  • 法国

2013年,新工业法国

2015年,未来工业战略

 

  • 韩国

2014年,政府发布制造业创新3.0战略

2015年,设立“智能工厂”推进团

 

  • 中国

2015年,互联网+

2016年,中国制造2025

 

  • 日本

2015年,民间组织工业价值链促进会(Industrial Value Chain Initiative,IVI),180多家大企业参与。

 

2017年,日本政府提出互联工业(Connected Industry)。

 

  • 捷克

2016年,政府批准《捷克工业4.0倡议》

 

  • 意大利

2017年,启动工业4.0规划,拨款180亿欧元(2017~2020期间)

 

这些国家都很重视先进制造,是智能制造倡导者,中国在这方面是跟进者。

 

3.4.2    美国政府的战略

 

就美国政府的这些年“先进制造“做一个大致归纳总结。

 

  • 总统在更迭,但对制造业的态度没有变化,帮助扶持策略的逻辑内核没有变。

 

  • 计划在不断更新完善,越来越细化,可操作性越来越强(图3)。

图3,美国先进制造历年措施和报告记录

 

  • 美国的策略是通过联邦政府投资基础研究,以对付市场失灵。以前的策略难以应付当今复杂的制造业,形成“产业公地”(Industrial Commons),联邦机构要在产业公地扮演合作投资者,特别是针对中小制造企业,减少私人在特定产品应用研发的风险,如图红色方块区域(图4)。

 

 

图4,美国政府“先进制造”帮助的范围

 

  • 建立先进制造业生态系统,成为全球绝对领导者,投资于蓝海。

 

  • 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加强政府对制造商产品的采购,联邦政府是先进制造商生产产品的主要买主,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初期采购。

 

  • 在美国的计划或者报告里面,反复提到负担得起的价格(affordable),由此看出他们很了解中小企业的痛点。

 

  • 政府投资主要起到杠杆作用,2018年在14个创新中心(institutes),联邦政府投入10亿美元,非联邦机构投入20亿美元。

 

  • 该战略有短期和长期目标,有负责的部门。

 

  • 以点带面(one to many)。

 

  • 参与联邦机构包括:国防部、能源部、商务部经济发展局(EDA)、国家标准和技术协会(NIST)、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小企业管理局、总务管理局(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国防生产法委员会(DPAC)、商务部、国土安全和运输部、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小企业管理局(SBA)、劳工部就业和培训管理处(DOL/ETA)、职业与成人教育办公室(ED/OVAE)、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先进国家制造国家战略办公室、财政部等,几乎是全国总动员。

 

  • 充分利用国防部技术的优势,在14个创新中心里面,有8个是美国国防部(DOD)负责。

 

3.4.3    工业互联网联盟(IIC)

 

  • 这是由GE,AT&T, CISCO, IBM以及Intel发起的,不是美国政府行为。

 

  • 这是一个全球开放组织,中国也有企业加入其中,华为是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图5)。

图5,IIC主要参与者

 

  • 该组织并不负责制定标准。

 

  • 目前有25个实验床(Testbed), 中国企业也有参与其中。

 

  • 对于制造业来说,这25个实验床远远不能覆盖制造业的需求,即使是“容易”的实验床,也是巨头们共同攻关。

例如,对于跟踪与追溯(Track and Trace)这个实验床,是由四个国际巨头合作攻关。

-Bosch负责提供软件。

-Cisco负责精确定位。

-National Instruments 负责链接。

-Tech Mahindra负责应用程序编程。

智能制造,工业4.0没有那么简单,PPT容易做,实际开发,产品落地不容易。

 

  • 参与其中的企业通常是比较大的一些企业,他们之间的利益也不完全重合,该组织的成长是否能符合经济的发展规律,还要拭目以待。

 

3.5    有趣的现象

 

MES的历史不短。

服务商仅在中国就有500~1000家。

服务商中有很多世界级大企业。

发达国家都重视,各种宣传和扶持政策。

各种标准(很多其它软件根本没有标准,自生自灭,没人管。)

还有各种协会和组织。

……

但为什么MES全球销售额仅比Salesforce一家客户关系管理软件高出一点点?

 

3.6    需求方——企业现状

 

以中国企业为例,首先看一看需求方企业的情况。

 

3.6.1    企业的划分

 

  • 按照规模划分–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

2018年底,全国全部企业大约为3400万家。
全国规模以上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为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2018年4月末)37万个(372355个),占全部企业数的1.1%。

  •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划分–20个门类、97个大类、473个中类、1380个小类。
  • 还可以按产权性质划分,地域划分,国别划分等等。

3.6.2    每一细分行业的企业数目

 

尽管有1380个小类,但还是太宽泛,小类仍然包含很多还可以更细分的类别。

  • 如类别2661,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指各种化学试剂、催化剂及专用助剂的生产活动。很难说出有多少种化学试剂和助剂。

 

  • 再如类别4015,试验机制造,指测试、评定和研究材料、零部件及其制成品的物理性能、机械(力学)性能、工艺性能、安全性能、舒适性能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制造。无人能说的清楚有多少种类试验机。

 

372355/1380=270,可以说,但就生产某一类似产品的规模以上企业数远远小于270家。

 

各位读者,您可以就您所熟悉的行业数一数,看一看生产类似的产品规模以上的企业全国有多少家?

 

啰里啰唆写了这么多,只是想说这些企业的相同点就是不同–产业不同,产品不同,定位不同,规模不同,营业策略不同,经营状况不同,技术水平不同,国别不同,产权不同,地域不同,企业文化不同,生产量不同(大量,批量,单件),生产计划方式不同(MTO,MTS,MTO/MTS混合),生产流程不同(连续,批次,离散)……。

 

3.6.3    企业的关注点不同

 

企业对于工业管理软件的各个模块关注度不同,以及该模块能实现的功能的需求也不同:

 

  • 以物流为中心的企业,仓库是其利润的来源,期望得到一个优秀的WMS。

 

  • 小批量,多品种,交货急类型的企业,APS的水平高低,很可能决定一个企业的利润水平的高低。

 

  • 客户产品如果关系到客户健康安全问题,质量控制系统成为企业是否能继续存活的关键要素之一,比如,气体探测行业,核工业,关键零部件行业。

 

  • 产量和质量与员工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有强关联的企业,对于员工激励措施和业绩考核人事系统更加关注。

 

  • 对于设备价值高的企业,比较关注OEE,比如精密加工,EMS等行业。

 

  • 对于医药行业,必须要服从法律法规的要求,合规性是一个关键需求之一。

 

  • 希望能详细记录每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产品检测参数的企业,大数据处理就可能成为关键因素之一。

假设每个产品有100个参数,产量为每年1000万个产品,那么数据量就是10亿个,不用说做深度关联分析,存储这些数据对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就是一个挑战。很多老旧的MES或其它软件,如没有与时俱进重构,就会造成运行速度慢,甚至宕机。

 

3.6.4    企业在不同阶段,需求也不同

 

企业另外一个不变的特点就是不断变化。

这一点很重要,企业的昨天与今天不同,明天会更不同。

 

公司会重组;

生产方式会变;

部门职责会变;

批准流程会变;

产品构成会变;

设备会变;

班组工作形式会变;

激励方式会变;

人员岗位会变;

工艺参数会变;

产品检验标准会变;

原料来源会变;

数据采集粒度会变;

统计分析的需求会变;

……

 

这种不同和变化是由企业本质决定的,企业要生存,企业要追求利润。即使是多个厂家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企业的规模也差不多,企业家每天在思索的事情就是在做出自己的特色,做出差异化(包括产品,经营模式,生产方式等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生存空间。

 

3.6.5    企业自身特点总结

 

企业相同的地方就是–不同。

企业不变的特点就是–变化。

 

3.6.6    制造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原因

 

以私企的老板为例,因为私企老板更接近经济学中假定的理性行为决策人,花自己钱,给自己办事,花钱要少,有效产出要大。

 

可能包含如下理由:

确保企业基业长青

追求更多利润

追求更多的客户

提高客户满意度

领先对手

追赶对手

应对未来挑战

政府补贴

企业形象

 

尽管会有一些其它理由,应该说大部分企业的出发点还是为了企业的发展,提高竞争力,说到底是为了生存

 

3.6.7    企业对软件的要求

 

第一,企业第一要务是生存,购买的软件首要目的就是要能给企业带来正收益。

第二,公司的员工可以顺利使用这个软件系统,或者说是能驾驭这个系统。

第三,可接受的价格。

第四,系统稳定,要保证系统可靠性,宕机时间在行业可接受范围。

第五,数据要安全。

第六,能应对生产方式和管理的不断变化。

第七,适用未来数据的增长。

 

这些都是通常的要求,有些企业还对移动端,深度分析,高并发等其它功能有需求。

 

3.6.8    企业的支付能力

 

需求多,需求高,但企业的支付能力呢?

对于大企业还好说,中小企业根本不可能支付超越其本身能力的金额,即使他们有很强的愿望购买。

合适的价格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但问题是,市场是否能提供出既能满足使用的需求,又能满足价格的需求?

如果能满足甲方的使用需求,但甲方给出的价格会导致乙方亏损,甲乙双方的交易是不会达成的。

美国在“先进制造”中,对于中小企业,也反复强调可支付能力(affordable)。

 

3.6.9    企业信息化现状总结

 

对于中国企业,没有权威的数据来源,各种统计数据之间也不能完全统一,或者是有些统计样本量太小,可信度不高,尽管这样,这些数据可以作为一个大致量级的参考。

目前,中小企业使用比较多的系统是ERP。

中小企业使用ERP的比例大约为10%,主要是财务,进销存,人事管理,其它模块用的比较少。至于MES,大部分还没有,或者是很简单的一些功能。

 

下图是英国的ERP从2011年~2013年,按照企业规格大小普及的情况(图6)。

数据让人吃惊,超过1000人的企业,在2013年,竟然还有34%企业没有使用ERP,小于50人的企业,没有使用ERP的比例为93%。

图6,英国的ERP从2011年~2013年,按照企业规格大小普及的情况

 

3.6.10 中小企业对信息化需求特点的总结

 

  • 市场空间巨大。

 

  • 行业众多,需求复杂程度超出想象。

 

  • 支付能力有限。

 

  • 自身信息化水平认知和能力有限。

 

  • 要易于理解和使用。

 

  • 信息系统给企业带来收益要大于对其的投入,这一点很关键。

 

3.7    供给方——工业管理软件服务商现状

 

3.7.1    项目型软件服务商类型

 

根据公司的经营特点可以分为项目型和产品型。

 

  • 全能型:这种公司是什么项目都做,成功案例企业的类型也是各个行业都有,无所不包。客户只要有需求,该公司就能做。要小心这类企业,人不是万能的,企业也不会是万能的。

 

  • 聚焦型:通常只做某类产品或某些行业,这类公司几年后,通常会转变成为产品型公司。

 

  • 资源整合型:通常只参与大项目,然后将项目分解给分包商,自己是总承包人。公司会有一些产品和IT人员。

 

  • 人脉型:主要是国家/政府/大型企业的项目,公司的主要成员通常是学术权威或者人脉关系极广的人,项目金额通常比较大,利润也比较可观。看该公司的网站客户介绍,客户的相同点很明显。

 

  • 代理开发型:代理其它公司的产品,为客户做二次开发。

 

  • 转手型:公司消息多,公关能力强,项目通常都转交出去,赚取差价。

 

  • 散兵游勇型:有项目就找几个临时人员开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3.7.2    项目型软件的优缺点

 

3.7.2.1      项目型软件优点

 

存在,就有合理性。

 

如果项目型软件管控的好,能保证质量,又能根据客户的实际要求定制,是不错的选择,通常大企业,有钱,有人,有技术,会采用这一方式。

还有一些企业的管理比较特殊,市场上没有现成的产品,只能定制开发。

 

项目软件更大的优点是适应企业的实际情况,功能不多不少,刚好满足需求。

 

3.7.2.2      项目型软件缺点

 

项目型产品无论大小,都是手工作坊形式,只是档次不同,有的是爱马仕,有的是农夫自己编的篮子,其本质是没有社会化大分工,性价比不高,不能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率。

 

通常来说,产品型的软件的性价比要远远高于项目型的软件。

 

  • 首先是产品经验,如果要开发产品,通常这个软件公司首先要对这个行业很熟悉,同时对需要也有深入的了解。

 

  • 因为产品聚焦,有问题就不断地完善,产品成熟度比较高,同时功能比较强。

 

  • 因为是开发产品,相比较项目而言,规划的比较详细,员工比较能深入理解产品,在架构考量上也比较深刻,会考虑到未来的需求。

 

  • 开发过程中,对于编写代码的规范,文档,测试,运维相对于项目型软件要好很多。

 

我们一条一条来看,通常的项目型产品是如何开发出来的。

 

  • 首先,软件公司通常根据项目的大小,派驻若干人到客户现场,边梳理需求,边开发。

 

  • 客户的需求是匆忙制定出来的
    如果客户这时经验不足,通常不会对未来有所考虑。客户IT人员,通常不是业务领域的专家。客户业务专家,通常不懂IT,即使这个客户业务专家懂得IT,同时IT人员懂得业务,提出的需求也不可能充分,因为极少人员会花费多年的时间去钻研某一项目的信息化需求,他们都有本职工作要做,通常这些需要都是挤时间,大家一起拍脑袋想出来的,是副业,很多想法太理想化,项目上线以后,发现很多不实用的东西。
  • 客户经常变更需求
    由于一开始需求不周密,客户难免要变更需求。变更需求,意味着改代码,增加工作量。容易造成甲乙双方矛盾,相互埋怨。甲方可能对系统不满意,乙方由于频繁改代码,超出工期,没有赚到应有的利润,最后搞得双方都有怨气,双输。

 

  • 语言的选择
    由于乙方是项目制开发公司,通常开发公司空余下会什么语言的人,这个项目就用什么语言,对于数据库也是如此。所以你会发现,有些软件公司开发的语言多种多样,产品的界面也风格各异。
    即使是公司统一规定语言和数据库,也会有这种问题。道理很简单,软件开发公司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一种语言,但由于IT的不断进步和迭代,语言和数据库一定会变化。
    一个项目交付后,软件公司是不大可能主动能给系统迭代升级的。
    多语言,多数据库杂乱无章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由项目型业态造成的,不是管理的问题,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

 

  • 架构的选择
    除非客户指定,软件公司通常会选用已有的架构和模块,在此基础之上开发产品,因为这样最经济。软件公司不大可能依据客户业务的特点,仔细选型和搭建构架。

 

  • 代码的质量
    由于项目是有时间要求的,代码的质量很难保证,各种嵌套,逻辑混乱。即使给足了时间,也不要期望代码的质量会改善,以交付为目标的项目型系统,必然是以能通过甲方验收为标准的,这对乙方是最理性和最经济的做法。

 

  • 编代码人的水平
    企业是追求更大利润的,必然要考虑到雇佣员工的薪资,能满足需求就好。所以残酷的现实就是项目开发公司往往留不住优秀的员工,除非能提供非常优厚的报酬。有本事的人不大可能会满足每天没有创造性的劳动,必然会去寻找更好的机会。

 

  • 系统升级
    随着系统的使用,甲方某种程度上要优化改进一些地方,这是很自然的事情。由于开始编写代码都是以快速交付为目的的,很多地方都写死了,大概率也没有开发文档,不用说由别人来修改,就是开发者本人来修改,估计也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看懂原先的逻辑。如果是多年以后,公司没有人会当初开发时所使用的语言和数据库,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现在还有的企业系统使用的Cobol语言,但是会这种语言人真是不多了。系统运行越来越慢,但又没有方法改进,除非彻底换掉该系统,但是这个系统里面还有大量的历史数据,真是两头为难,此类例子屡见不鲜。

还有,有的软件系统是大学老师带着学生开发的,学生毕业后,升级就非常困难了。

 

  • 系统的稳定性
    实现功能的代码量与为了预防非正常事情代码量通常的比值为多少?
    大约是2:8,甚至是1:9。 写出预防非正常事件的代码通常是非常优秀的开发人员所具有的习惯,同时这个人还要有大量的实战经验。
    测试,客户反馈也是很重要的来源。如果是产品,经过多年内部测试和外部使用,bug的水平会控制的很好,项目型软件则不会有这样的改进机会。

 

  • 服务水平
    应该说绝大部分乙方软件公司都是想服务好客户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项目型软件公司有没有这个能力才是问题的关键。

我们想着重强调一下,服务水平通常与服务能力更相关,而不是服务态度。至少,对于很多软件公司,甲方对乙方的服务不满意,更多的原因是乙方没有能力服务好。

我们可以脑补一下客户发现bug时的情况。以项目为主软件公司的情况,首先是要安排人记录问题,如果这家公司什么都做,项目的种类很多,客服人员未必能完全理解甲方的问题描述,还得让技术人员再次详细了解一遍。如果是当初的项目人员已经离开,或者时间比较久远,还得重新梳理逻辑系统,重新梳理系统的时间长短就很难说了。企业对于系统修复的时间容忍度是相当低的,不能想象生产停顿下来,长时间等待软件的修复。

没有软件可以完全避免bug,但是可以做到的是:避免严重问题,降低bug率,快速反应。项目型产品,除非甲方完全知道如何控制软件质量,并且能付得起高昂的价格,否则效果不会太好。

 

  • 失败率
    现在手头上没有关于项目型产品失败率的统计,但是听到很多关于项目型软件失败和废弃不用的新闻。

即使是成熟的ERP软件的失败率都能达到50%,那么,对于大部分订制化的项目失败率则会更高。

本文的后面有ERP全球占有率第一SAP失败率的链接。

 

3.7.3    产品型软件服务商类型

 

很多做项目的企业,经过几年发展,有可能会转变成为产品型公司,毕竟做项目是跟随客户的需求走,只是在卖人头,赚的是辛苦钱,很难形成自己企业品牌和技术的护城河。

 

相对来说,美国的公司一般都是产品型软件企业,印度公司项目型软件公司比较多。

 

  • 虚假产品型
    这种公司是什么产品都有,成功案例企业的类型也是各个行业都有,无所不包。通常是开发一个项目后,然后对外宣称有产品,产品成熟度非常低。
    看一看这家公司的产品介绍,从产品界面就能看出,五花八门,风格各异。

如果一家企业产品多如牛毛,这家公司如果不是像西门子,SAP这样的巨头,就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他们是骗子或者他们的产品是垃圾。

还记得吗?被西门子收购的排程软件Preactor有21年历史,质量软件IBS有31年历史,这两个功能可仅仅是MES的两个功能模块,如果能轻轻松松开发出来,西门子何必花大价钱收购。

 

  • 聚焦型
    少数是由聚焦型项目型公司转变而来,产品数量极少,专心打磨,通常会拒绝不相关的项目。开发有完善的流程,成熟度高。
    更多的是新成立的初创企业,创始团队通常在该领域有深厚的经验积累,知道行业的痛点在哪里,市场定位比较准确。定位准确,这一点很重要,很多产品失败就是这点没做好。
    美国有很多这样的非常聚焦SAAS企业,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 曾经领先型
    产品成熟度不错,也聚焦某类产品或行业,但由于重构成本高,产品没有创新,因循守旧,越来越不能满足现在和未来的需求。
    看界面,就会感到古老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

后面会提到不断重构和迭代的重要性。

 

  • 巨无霸型
    通常是外企,名气响,产品贵,服务贵,反应速度慢,产品不一定适应工厂的实际情况。产品成熟度还不错,为了适应客户需求,通常会找第三方做定制开发。
    很多ERP和MES等软件都是产品+二次开发组成的。比如,SAP的ERP,就好比SAP提供积木套装,二开负责把不合适的积木修整一下或添加一些特殊功能积木块,实施团队负责搭积木,产品是否能使客户满意,SAP ERP本身的质量,二开团队和实施能力都很重要。

 

  • 前店后厂
    通常是知名咨询机构,以咨询辅导名义,给企业提供解决方案,然后夹带推销产品。通常就是一个字–贵。
    作为咨询公司的普华永道在中国有1700名IT人员,科尔尼也卖软件。

 

3.7.4    产品型软件优缺点

 

3.7.4.1      产品型软件缺点

 

首先是不需要的功能太多。

 

产品中有些功能是客户不需要的,有些规则比较繁琐或者与企业实际情况偏差很大,但还得遵守,操作起来很不方便。对于办公室的人员还好,但对于生产现场的一线员工来说,这是比较严重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越是与生产现场关联紧密的产品型软件失败概率越大,理由有:

 

  1. 管理人使用软件,通常会对工作效率有帮助,实施阻力较小或者管理人本身就强烈需求这个软件。但在生产现场,工人使用软件,对工人本身的改善影响比较小,通常工人会认为这不是他们的工作职责,不会给他们带来收益,阻力较大,甚至找借口阻止实施。工人是数据提供者,但不是数据需求者,这是根本原因。

 

  1. 现场的录入数据的环境也不大好。

 

  1. 现场员工的离职率比办公室员工的要高,实施和使用成本高。

 

  1. 办公室人员与现场操作人员接受能力不一样,如果系统比较复杂,学习和使用成本进一步提高,使情况进一步恶化。

 

为什么会这样?

产品要追求通用性,高通用性意味着有很多的功能和各种开关,自然就会导致操作界面上按钮一堆,再考虑到管理逻辑上的需求,改一个内容要多个人配合,十分麻烦。有的软件又设置了一些快捷搜索代码,操作人员还得准备一个快捷代码记录本,在使用时要经常打开看一下。

如果这样的软件让一线工人使用,是会造成巨大的麻烦。

知名的ERP企业SAP,在上海有400个销售顾问,但没有质量顾问,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质量管理系统对于一线员工来说太麻烦。

该系统的质量模块就有550页说明书,能想象出一线工人在使用这个质量模块的心情吗?

该企业的说明书,就是质量经理也未必能理解其描述和逻辑,怎么能期望一线员工理解?

 

在生产一线,那个工人愿意看这个反人性的界面(图7)。


图7,SAP产品截图

 

还有其它缺点吗?

有,甲方要跟随乙方已有的逻辑系统运行。

二开或定制的收费比较高。

即使是二开,有时也不能完成满足甲方的需求,不是乙方不想满足甲方,是二开也不都是很容易完成的,甚至有些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3.7.4.2      产品型软件优点

 

  • 专业性更强,理解行业更透彻。

 

  • 系统比定制要稳定,bug少。

 

  • 服务响应快。

 

  • 安全系统要远远大于定制产品。

 

  • 会不断升级,适用不断变化的市场(定制的软件不大可能会主动升级)。

 

  • 与其它系统对接,有完备的接口。

 

  • 性价比高。

 

  • 实施周期相对短。

 

  • 产品寿命长。

未完待续

上海云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为企业提供质量管理咨询与培训,质量管理软件的高科技企业,致力于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制造与卓越品质。关注公司公众号或官网,可进行质量管理交流,并有黑带大师讲解的测量系统分析MSA与实验设计DOE视频课程供免费观看。

体验云质QSM:www.yunquality.com

公众号:云质信息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suifengmianlai

为您推荐

一文秒解erp和sap系统哪个好用

ERP和SAP系统是企业资源规划(ERP)软件应用的两大供应商,ERP专注于数据结构和资源管理,面向小型企业。

电商数据分析怎么做,这里讲得很清楚了

关于电商数据分析怎么做的问题,有人从电商数据整理、分析开始讲,有人则着重于分析方法的介绍,也有人侧重于分析报表的制作。

质量管理 | 工业4.0背景下的质量数据分析-工业数据中心方法论

作为工业4.0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4.0概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经典:商业智能BI解读,值得收藏

关注新闻的朋友们可能注意到了,最近这段时间关于数据要素、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的相关行动越来越多,一方面是各级政府的政策规划以及大规模的发展行动,另一方面是则是各行各业的企业开始探寻数字经济,通过数字化转型进行改革,充分发挥数据价值。

电商数据分析方案和BI强强联合,一站式做分析

搭建一个电商大数据分析平台需要哪些条件?总的来说需要一套满足电商数据分析需求的方案,一个能够提供强大数据计算分析功能和数据可视化图表的平台,比如电商数据分析方案和奥威BI软件这样的组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